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 發布時間:2025-01-14 11:00:11
- 來源:中宏網
我國貨幣政策肩負著“穩增長”與“促發展”的雙重使命,恰似經濟前行的“雙槳”,助力經濟航船在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中破浪前行,穩健駛向高質量發展的彼岸。回顧2011年以來的貨幣政策歷程,我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已有14年。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宛如一場“及時雨”,在經濟下行壓力凸顯時,精準灌溉實體經濟,激發市場活力,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又似一劑“良藥”,緩解企業融資難題,助力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
政策導向: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總體要求。回首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貨幣政策基調由穩健調整為適度寬松,彰顯出我國貨幣政策在穩健與寬松之間的精準平衡。“穩健”意味著貨幣政策要保持定力,不因短期經濟波動而頻繁調整,避免引發市場預期的混亂,為經濟提供一個穩定可預期的貨幣環境,讓市場主體能夠安心經營、長遠規劃。“適度寬松”則是在穩健的基礎上,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適度增加貨幣供應,降低融資成本,滿足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精準發力”是此次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另一重要要求,這強調貨幣政策要精準命中目標,避免盲目投放,將資金精準投向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實現貨幣政策的最大效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展望2025年,宏觀政策的目標緊密相連,“擴需求,促創新,穩市場,防風險,穩預期,激活力”共同勾勒宏偉藍圖。擴大國內需求是關鍵,當前我國面臨需求不足的挑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降低融資成本、支持消費信貸等方式,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同時加大對基建、制造業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促進投資,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推動科技創新是戰略方向,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貨幣政策要加大對科創企業的信貸支持,降低融資門檻和成本,助力科創成果轉化應用,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穩住樓市、股市是重要支柱,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貨幣政策通過優化房地產金融政策、完善資本市場融資功能等措施,促進二者平穩健康發展,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防范化解外部沖擊是底線,國際形勢復雜,外部環境影響我國經濟,貨幣政策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加強跨境資本的監測管理,提高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穩定預期是基礎,通過加強政策溝通、及時傳遞貨幣政策的意圖,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預期環境;激發活力是最終目標,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的資金和發展空間,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和競爭力,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現狀洞察:當前宏觀經濟環境與貨幣政策需求分析。審視經濟現狀,基礎穩、優勢多、需求潛能大。2024年我國經濟復蘇態勢初現,但“基礎穩”尚不牢固,對貨幣政策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特征。從GDP增速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8%,第三季度增長4.6%,雖實現了正增長,但增速相對較低,經濟復蘇的力度仍需加強;從工業生產來看,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裝備制造業增長5.5%,工業生產逐步回暖,但部分行業仍面臨產能過剩、企業盈利壓力較大等問題;消費市場方面,1-11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市場銷售繼續增加,但消費增長的潛力仍待進一步挖掘,需貨幣政策通過支持消費信貸、促進消費升級等措施,激發居民消費熱情,推動消費市場的持續繁榮;投資情況方面,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3%,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4%,投資結構持續優化,但投資增長的穩定性仍需加強,需要貨幣政策通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重點領域投資等方式,促進投資的平穩增長。
考量貨幣政策,空間尚存,制約猶在,需審慎權衡。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在具備適度寬松空間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利率方面,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6.6%,下調空間充足,可通過降準釋放更多流動性;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3.1%,存在下調空間,5年期以上LPR為3.6%,中長期利率保持穩中有降,可以通過降息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這都為貨幣政策適度寬松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外部因素方面,美聯儲降息周期的開啟,雖緩解了人民幣匯率壓力,擴大了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空間,但其調整可能帶來的資本流動和匯率波動,對我國貨幣政策形成一定制約,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需審慎權衡。
路徑探索: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路徑。構建“多管齊下,精準調控,靈活操作”的系統性框架。降準與降息是基礎工具,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流動性,增加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通過降低貸款基準利率,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激發企業的投資和生產活力;再貸款與再貼現是定向支持工具,精準投向“小微”“三農”等重點領域,為其提供低成本的資金支持,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公開市場操作是短期調節工具,通過逆回購等操作,及時調節市場短期流動性,穩定市場預期,促進貨幣市場平穩運行。
以“聚焦實體,助力小微,護航綠色”精準鎖定重點領域。實體經濟是根基,要加大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2024年前11個月,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達13.87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小微企業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2.21萬億元,同比增長14.3%,顯示出信貸支持力度的持續增強;綠色發展是經濟發展未來導向,支持新能源、新基建等“雙碳”項目的信貸需求,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協同發力,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強化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協同效應。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提高宏觀調控效果的關鍵。通過專項債券和財政補貼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重點領域,與貨幣政策形成合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例如,在基建領域,財政政策可以通過發行專項債券籌集資金,貨幣政策則可以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等,為基建項目提供融資,共同推動基建的發展;在科技創新領域,財政政策可以通過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貨幣政策則可以通過提供優惠貸款等方式,滿足科技創新企業的資金需求,助力科創成果的轉化應用。
風險防控: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潛在風險與防控措施。通脹隱憂浮現,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在助力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潛在風險。通脹壓力是其中之一,貨幣供應增加可能引發物價上漲壓力,2024年11月CPI同比上漲0.2%,當前雖通脹壓力較低,但需密切關注CPI和PPI走勢,防止通脹預期的形成和擴散;資產泡沫風險也不容忽視,流動性充裕可能導致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過快上漲,形成資產泡沫,增加金融風險,因此需要加強對房產市場的監測和調控,防止資金過度流入,避免資產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精準調控定向,強化監管固基,預期引導穩勢。防范對策需多管齊下,精準調控是關鍵,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定向支持重點領域,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寬松,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和重點領域;強化監管是保障,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遏制資產泡沫的形成,同時,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測和預警,及時發現和處置金融風險隱患,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預期引導是基礎,加強政策溝通,及時向市場傳遞貨幣政策的意圖和方向,引導市場形成積極與良好預期。(陽旸、顏吉婧,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1YJC79014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