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元首外交重要契機,開啟中法中歐關系新華章
- 發布時間:2024-05-22 15:09:40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5月15日電5月15日,聚焦“攜手前行、共擔風雨、共創未來——元首外交如何領航中法中歐外交新60年”主題,中宏論壇第四十九場在線研討會召開。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范大祺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范大祺的發言:
這次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三國期間,正好是我們中國外文局組織中央和地方宣傳文化機構參展擁有120年歷史的巴黎國際博覽會,同時主辦中法全球治理論壇的重要時間點。我們看到王毅外長介紹情況時說,五天六晚、三國四地,30多場活動環環相扣。我也測算了一下,圍繞上述兩場重要活動,我們4月29日-5月3日在巴黎期間,也是舉辦了大大小小20余場活動,是中國外文局歷史上同一時長內,節奏最快、排期最滿的活動之一??梢哉f,為習近平主席出訪法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對于習近平主席此訪,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一個比一個表現出對中國的親密友好。在法國,習近平主席除了進行國事訪問,還去了跟馬克龍個人成長密切相關的法國南部城市塔布,我們知道西方人最高規格的接待禮儀就是把客人請到家鄉走一走,請到家里看一看,相信此訪之后中法關系一定會在新起點上保持高水平發展。在塞爾維亞,上萬名民眾自發到廣場上歡迎習近平主席,而兩國之間也達成了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在匈牙利,更是促進了兩國升級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從時空兩個維度確認了中匈友好合作的意志。當然,說回到中法之間,這次元首外交堪稱新時代大國外交的典范,也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有力彰顯。我認為應該從三個關鍵詞來把握:
一是獨立自主。這是習近平主席此次出訪中提到次數最多的關鍵表述之一。確實,這是中法建交精神的先決條件,而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只有做到獨立自主,才不會陷入“新冷戰”思維,不會劃分意識形態陣營,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實現一個又一個中法交往的高光時刻。
二是雙向奔赴。這是形容獨立自主的兩個國家友好意愿的最佳表達。中法元首多次確認,要以巴黎奧運會和中法文化旅游年為契機,進一步增強人員往來。事實上,這一點在兩國人員往來的統計數據上得到充分印證。2023年12月1日,即中國對法國免簽政策正式開始實施的首日,已經有超過2000人免簽入境中國,其中包括227名法國人。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2024年5月1日數據,自1月1日以來,法國籍人員入境中國10.4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增長294.71%,入境事由主要是商務、旅游和探親訪友;中國內地居民出境赴法國13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增長215.28%,出境事由主要是旅游、商務。在可預期的未來,中法人文交流一定會更加欣欣向榮。
三是共迎挑戰。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兩國就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事關人類和平與安全的議題,以及人工智能治理、應對氣候變化、農業合作等事關全球共同發展的議題,達成了很多成果共識,這些都充分顯示了中法兩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一家致力于國際傳播研究與實踐的智庫,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希望進一步同法國及歐洲有關機構合作,努力推動中法、中歐關系開啟新華章。
一是持續辦好文化交流活動。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法作為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相互欣賞、相互吸引,交流互鑒的腳步從未停歇。智庫應該在這一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去年以來,中國外文局牽頭組織國家和地方文化機構參展有著百年歷史的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成功舉辦了兩屆“遇鑒中國”中華文化主題展。展覽期間,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策劃開展了文明對話、文化展示、文化貿易等全鏈條人文交流活動,積極打造中國在國際社會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不久前,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我們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市等12家國家文化機構和地方省市縣政府共同參展巴黎國際博覽會,展出主題圖書、青銅器和瓷器、工藝美術品、文創產品四大類約600種、2000余件特色展品,配套舉辦地方主題日、地方推介會、中法雙城故事對話會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動。在5月1日展覽開幕當天,巴黎市市長安妮·伊達爾戈專程前來中國展區參觀,并交流國際城市文化與友好合作。展覽開幕日更是吸引來自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區近10個國家的上萬名民眾參觀體驗??梢哉f,2024“遇鑒中國”中華文化主題展系列活動進一步拉緊了中法民間交流的紐帶,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烘托更加熱烈的氛圍。
二是全力推動知識對話分享。知識傳播是智庫的重要職責使命,知識對話與分享過程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可以影響更多有影響力的人,從而有效服務國家的交流交往。這次我們舉辦中法全球治理論壇期間,兩國專家學者多次提議借元首外交之機呼吁巴黎奧運會期間?;鹬箲穑捕啻纬h開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這些內容都被吸收納入隨后的元首外交重要成果里。這說明,智庫間富于創見的知識對話,憑借其對世界大勢的高度洞察力和反應力,一定會為不同文明相互學習借鑒點亮思想之燈。
三是有針對性地做好研究闡釋工作。智庫是輿論引導的先行者。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我們看到國際輿論主流向好,不僅高度肯定兩國攜手構建協調穩定和良性互動的大國關系,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世界和平發展,而且積極評價中法發揮元首外交引領作用,繼續推進人文交流和民間友好,進一步增進理解與友誼。比如,法國前國務秘書埃爾韋·諾韋利表示,法中伙伴關系能夠向世界傳遞穩定與和平的信息,相信習近平主席的訪問將有力地促進了兩國達成更多共識,進一步加強團結合作;法國生態轉型與團結部可持續發展總巡視員瑪麗·德科泰拉埃·阿娜認為,文化交流是兩國合作對話的基礎,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法國,不僅有助于中法加強文化領域的溝通和交流,也將為中歐合作注入新動力,提供新機遇。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媒體和機構也在借此次元首會晤炒作所謂“中國試圖分化歐洲”“為傾銷過剩產能辯護”“馬克龍政治博弈”等論調。對此,習近平主席和馬克龍總統在不同場合特別是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時,都作出了有力回應,而如何進一步從學理層面針對這些議題話題進行有理有據的闡述,也是智庫的應有之義。比如,面對這些質疑論調,中法智庫可以通過合作研究、聯合發布報告、共同推出案例數據成果等形式,唱響“中歐關系具有強大內生動力和廣闊發展前景”“中法中歐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中國新能源產業是在開放競爭中鍛造了先進產能”“法國與歐盟同中國加強合作事關歐洲的未來”等積極正面的聲音,借助這些有針對性的闡釋和思想觀點引導,將越辯越明的真理傳遞給受眾,讓受眾在思考中看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