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形成歷史發展大勢
- 發布時間:2023-10-18 14:37:59
- 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王慧、張菁娟、范維】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
十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
有關統計顯示,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達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讓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使各國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舉行。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近日接受專訪時透露,來自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已確認與會。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靠什么持續圈粉?這一倡議為什么發展如此之快?對世界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眾所周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開始就面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的質疑和曲解,比如攻擊“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制造“債務陷阱”,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等等,如何看待長期以來西方輿論中的這些攻擊?如何看待這些年西方推出的“一帶一路”的所謂替代方案?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來臨之際,觀察者網對話將前往參會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教授。
2023年8月22日,浙江金華,華東國際聯運港“義新歐”金東平臺,滿載110個標準集裝箱的中歐班列“蘭溪號”專列,經金華海關監管后從鐵路金華南站啟程,駛向俄羅斯莫斯科。
觀察者網: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回顧這十年,您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進展有何總體評價?
陳文玲:十年,在歷史上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對于共建“一帶一路”來說,一步步走來很不容易。從習近平主席提出重大倡議到響應,到行動,再到形成更大認同,形成跨國經濟合作之勢,“一帶一路”讓互聯互通成為時代主流,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21世紀文明的核心理念。
共建“一帶一路”在推進過程中,中國沒有國際上任何組織、任何人賦予的特權,沒有采用任何經濟手段或軍事手段的脅迫,沒有任何價值觀的輸出,一直很低調地同相關國家共同討論如何進行有效合作。
就這樣一個重大倡議,得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參與和推動,形成了全球“不可抗拒”的發展大勢。
回過頭看,“一帶一路”創造了中國發展史、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也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這個過程來得既突然又必然。
我想用三句話概括“一帶一路”倡議:根植歷史,因應時代;源于中國,屬于世界;面向現實,創造未來。
古代中國的繅絲文化、瓷器、農業、青銅器、書畫、古家具都非常發達,是世界性的財富。通過柔軟而遙遠的古絲綢之路,中國和世界上多個國家往來,進行商品交易和交流融通,讓人們在相對割據的世界中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等聯系。
中國古絲綢之路創造了絲路精神,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遺產。“一帶一路”將這種精神轉化成了為時代服務的平臺、載體和全球性公共產品,第一次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方案”,這個方案從倡議到響應,再到和共建國家共同推動,才創造了這十年來之不易的進展和成就。
雖然僅僅經過十年,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進展和成就足以令人震撼,超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預期,使國際社會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亂局、百年未有之大迷局中看到了中國和世界共同在下的一盤百年未有之大棋局。
這個大棋局是必贏的,因為它是正義的,是為人類和世界謀出路的,是符合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訴求的。
2023年10月16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懸掛多國國旗,歡迎多國領導人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觀察者網:如您所說,“一帶一路”是在為人類和世界謀出路,您認為這一倡議對世界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陳文玲:首先,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平臺,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尋找到了一條嶄新的道路。這條道路從人類的共同命運和整體利益出發,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最高目標,使共建“一帶一路”成為重大實踐平臺。
在這個過程中,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使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走遠、走好。
有這樣一個數據:從2014年到2016年的三年時間里,習近平主席出訪行程近6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飛行了近15圈。習主席在多次出訪、多個國際場合中與各國領導人就“一帶一路”進行深入交流,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得越來越清楚,塑造了人們對世界的新認知、新想象,開創了國際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引領人類社會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第二,“一帶一路”深刻地變革了近300年來工業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新的全球發展態勢。
過去我們總是說“西強東弱”,“西”主要是指海洋文明、海洋經濟,“東”主要是指陸地文明、陸地經濟;“西強東弱”是指海洋文明、海洋經濟成為了世界主導的文明和經濟,擁有話語權和輿論主導權,而陸地文明、陸地經濟一直處于弱勢。我認為,現在正在形成一種“東升西降”的態勢,以中國崛起為標志,陸地經濟再度崛起,亞歐兩大板塊再度連接,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一些陸地經濟國家,像中亞五國、東盟的老撾、緬甸、柬埔寨等,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尋找到了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機會和平臺。
比如說,“陸鎖國”老撾,既不通江也不達海,過去既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鐵路。在中老鐵路建成前,老撾僅有一段長約3.5公里的鐵路。
2021年12月3日,全長1035公里的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北起中國昆明,南抵老撾萬象,全線共新建167座隧道、301座橋梁。
今年7月,我去老撾參加“一帶一路”十周年與中老合作國際論壇,坐的就是中老鐵路上行駛的火車,從西雙版納磨憨上車到老撾的萬象。它的最高時速為160公里/小時,422公里的路程大概用了4個小時。
雖然比不上國內高鐵最高350公里/小時的時速,但是這條鐵路為老撾及周邊地區架起了一座陸上橋梁,將老撾從“陸鎖國”變成了“陸聯國”。“一帶一路”的建設給老撾帶去了希望,使老撾經濟開始騰飛,中老經濟走廊沿線經濟率先發展。
陸地經濟是需要互聯互通的。“一帶一路”將海洋文明和陸地文明,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連接起來,讓過去處于邊緣的、封閉的、內陸的、落后的、沒有機會的一些國家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因此,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152個國家當中有2/3是發展中國家,他們非常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因為“一帶一路”給這些國家帶去了發展與繁榮的希望。
2023年4月13日上午,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工作人員用歌舞表演與乘客互動。圖源:ICphoto
觀察者網:的確,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在您看來,“一帶一路”為何發展得如此之快?它的吸引力來自于哪里?
陳文玲:我認為,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因為它體現了人類發展的最大的公約數,也產生了最大的乘數。
第一個最大公約數就是發展。全球共有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的數量只有30多個,窮國占到4/5還要多。對于大部分國家,特別是那些通過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瓦解殖民體系而得以獨立的國家來說,最大的訴求就是發展。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多的內在的參與動能,首先要歸功于發展這個最大的公約數,這也是“一帶一路”的內核。
第二個最大公約數是和平。共建“一帶一路”必須要有和平的環境,必須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共商”需要大家和平的商量,而不能是強迫誰來參與,在和平中發展,在發展中維護和平。
第三個最大公約數是安全。各個國家都要尋求發展的安全,所以需要有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倡議、理念和平臺、載體,從而在和平的環境下保證發展的安全,以尋求更大的發展。
在體現三個人類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的同時,共建“一帶一路”還產生了最大的乘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互聯互通產生的乘數。共建“一帶一路”使整個世界從自然壁壘、行政壁壘、文化壁壘、市場壁壘轉向互聯互通,從信息孤島走向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數據流等順暢流通。
世界的本質是要連通,絲綢之路的靈魂就是連通。從遙遠的古代,大家就在尋求聯通、合作和交易,而陸上絲綢之路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框架形成以后,在空間布局上逐步形成了“陸海空網冰”五位一體的互聯互通空間布局。此外,還打造了包括數字絲綢之路、衛生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能源絲綢之路等方面的互聯互通,產生了巨大的乘數效應。
第二個乘數是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贏。在這個平臺上大家是平等的,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我們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共同建設重大的標志性項目,共同分享成果,最后實現共贏。而不是像一些國家行使霸權、霸凌、霸道,強迫或者脅迫他國去做只有利于自己強取豪奪的事情。
由于是平等協商、共同行動、共享成果,所以實現的共贏也有乘數效應。比如說,世界銀行預計,僅“一帶一路”的交通基礎設施建成之后,到2030年就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彭博社此前引用了麥肯錫咨詢公司的報告說,到2050年,共建“一帶一路”將給全世界八成地區的國家帶來經濟增長,也就是說有八成地區會因為共建“一帶一路”提高經濟增長水平,將新增30億中產階級人口,將給相關國家新增2.5萬億美元的貿易量。
所以,共建“一帶一路”最大的公約數是發展、和平、安全,最大的乘數是互聯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贏。這些公約數和乘數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會產生更大的作用。
當地時間2023年5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一列動車組列車行駛在雅萬高鐵線路上。圖源: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自2021年起,美歐開始“抄作業”,先后推出一系列基建計劃:歐盟的“全球門戶”計劃、美國的“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議、“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伙伴關系”(PGII)等等,最近拜登在G20峰會上又宣布了一個新項目“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這些都被認為是美歐等西方國家針對“一帶一路”的替代方案,或者說是他們抗衡“一帶一路”的手段。您認為這些所謂的“競品”對于“一帶一路”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它們有取代“一帶一路”的可能性嗎?
陳文玲:確實,我們看到這10年間也有一些國家在模仿或者說學習“一帶一路”,比如“重建更美好世界”(B3W)計劃、“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伙伴計劃”(PGII)等,但這些都沒有做起來。可以說,共建“一帶一路”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
作為“中國方案”,共建“一帶一路”不僅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規律,順應了大多數國家的憧憬、希望和訴求,還跨越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超越了意識形態分歧和社會制度差異,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所要求的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那些把單一國家利益凌駕于他國和全球利益之上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在全球產生了共振式的能量。因此,這不是個別國家再搞個計劃、搞個圈子就能簡單對沖的。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方面做出獨特貢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些都是在用21世紀人類的新文明形態來超越近幾百年以西方為主體的所謂普世價值,形成未來構建新的經濟全球化的思想基礎和價值基礎,以維護世界的和平發展大局。
“一帶一路”合作和中歐班列給杜伊斯堡帶來改變,最直接反映為杜伊斯堡港的業務增長。圖源:視覺中國
觀察者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開始就面臨著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的質疑和曲解,比如說,抹黑“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中國在制造“債務陷阱”等等。您如何看待長期以來西方輿論中的這些攻擊?
陳文玲:現在西方的攻擊是必然的,“一帶一路”在世界的響應程度越高,中國的影響力越大,一些把中國視作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的國家攻擊、抹黑的力度就會更大。
這些攻擊、離間和抹黑一定程度上會起到一些作用,但是世界是要向前發展的,人類社會還是要尋找共同價值觀、共同追求和共同憧憬,而就像我剛剛提到的,“一帶一路”順應了時代潮流,體現了人類發展的最大的公約數。
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游戲。不管處于何種政治體制、地域環境、發展階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合作共贏。
至于“債務陷阱”這個問題,我覺得都不值一駁。比如說,斯里蘭卡發生債務危機,欠債510億美元,但實際上來自中國的債務只占10%,也就是50億美元,其他都是來自國際組織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一些銀行的欠款。
另外,謀求經濟發展肯定是要借債、貸款的,所以債務不一定是陷阱,也可能是發展初期必要的資本籌集,像BOT模式(建設—經營—轉讓)還需要讓渡一些權利。所以,為了發展而借債不可恥,也沒有什么值得指責的。中國肯給這些發展中國家借債,我覺得很了不起,反而是一些國家很發達,為什么它們不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它們的資本為什么不向發展中國家投資?
中國除了借貸之外,早就有了比較成體系的對外援助機制,來幫助貧困國家發展,并且我們還持續豁免了大量的貧困國家債務。
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不可埋沒的,共建“一帶一路”讓中國的貢獻放大到了更大范圍。從一般的公益性援助變成了向世界提供思想品和公共產品,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平臺和載體,形成全新的互聯互通全球格局,使全球的要素能夠更快流通,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共享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