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儲備”帶來的資本市場改革新機遇
- 發布時間:2023-09-27 11:11:44
- 來源:中宏網
近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推出非試點地區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預約開戶營銷活動。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開戶數快速增長,體現出居民對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需求潛力大、養老保障意識也在逐步提高。未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居民投資理念不斷成熟,以及可投資品種的進一步擴容,個人養老金業務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當前,我國的人口發展態勢已發生了根本性、轉折性的變化。就人口老齡化來說,2022年之前,中國人口老齡化伴隨人口正增長,2022年之后人口老齡化與負增長交織在一起。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疊加帶來的機遇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養老儲備”帶來的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機遇。
在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的過程中,基于理性安排未來養老生活的預期和終身養老準備行為,為資本市場發展帶來諸多利好。一是有利于推動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在尚未進入人口老齡化高峰期、養老保險基金集中支付之前,伴隨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基金、人壽保險基金為主體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基金體系不斷完善,基金規模將不斷壯大。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養老保險基金的發展壯大可以推動資本市場的改革和發展。首先,養老保險基金作為金融中介將社會零散資金集中投向資本市場,能夠擴大資本市場的規模,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強化長期投資,優化資本結構。其次,能夠積極引導金融創新,尤其是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的創新。譬如,在美國養老保險基金是促進金融創新的主要力量,資產抵押債券的發展、結構性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產品的廣泛運用以及指數基金零息債券的出現都受益于養老保險基金的壯大和資本運作。
二是有利于商業保險市場發展。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疊加,家庭養老保障功能的弱化,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支付風險的放大,在提高個人養老風險防范意識的同時,也迫使個人在政府保障和家庭保障之外,尋求商業保障的支持。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收入風險、疾病風險和失能風險,中青年人將會理性增加個人資產配置中商業性保險的比例,這必然增加對商業保險產品的需求,有利于促進商業養老保險、健康保險、護理險等保險業務的開展和相應機構的壯大。
三是有利于證券市場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經驗顯示,人口老齡化會引起金融資產結構的趨同性發展,導致儲蓄管理機構化、去銀行化,即社會儲蓄日益集中到具有信息優勢、資本運作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大型投資機構,如企業年金、壽險基金等。從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構成看,除了少量的銀行存款外,絕大多數都是配置了更富活力和流動性的證券資產。隨著投資運營渠道的拓展,我國社?;?、企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者將增加對資本市場的投資比重,無疑會成為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作者:李志宏,中宏觀察家、中國老齡協會事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