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財政政策應如何加力提效?
- 發布時間:2023-03-20 10:55:17
- 來源:中宏網
今年全國兩會勝利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14日主持召開新一屆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新一屆國務院開始全面履職。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李戎接受本網專訪時強調,新一屆政府宏觀政策面臨嚴重外部不確定性環境,財政政策可從四方面加力提效。
以下是李戎訪談:
在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財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深入觀察。
第一,既然主因是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多,我們能否降低不確定性。這一點很難,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可以完全控制的。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引導預期來對沖預防性動機。比如,可以適度創造財富效應,而財富效應一般是由資產價格上升帶來的。那么,在房地產市場以穩為主的基調下,是否可以從股票市場入手,比如通過調節印花稅等手段,嘗試創造一些財富效應對沖預防性動機的提升,這是可能的一個政策選項。
第二,在支出結構上,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把更多支出從基建投資轉向民生投資,這是非常正確的。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完全放棄基建投資,可以和產業政策相結合,提升新能源以及智能駕駛方面的基建領域。
第三,可以考慮加大對低收入人群的直接轉移支付。傳統來講,財政支出擴張不太愿意把錢直接發給低收入人群。同樣一塊錢,如果政府直接花掉,至少可以創造一塊錢的需求,而如果給居民,可能由于儲蓄動機,實際的需求不足一塊錢,但是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學者的最新結果表明,如果直接、持續性增加轉移支付,對居民收入的乘數可能會大于2。一方面,低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大,盡管不超過1;另一方面,可預期的持續增加的轉移支付,有助于提振耐用品消費,在短期內會急速增加乘數效應。
第四,可以適當地把財政政策的執行主體由地方政府轉為中央政府。一方面,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比較突出,會制約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雖然地方競爭有助于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重復建設、以鄰為壑的現象,這會導致地方財政政策產生負向溢出效應。從整體上看,負向溢出效應會拉低財政乘數。經濟穩定的政府職能更多的應該是中央政府的事權,這一點也體現在政府預算報告中。今年中央安排的赤字有所增加,并且把中央發行的國債更多加強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實際上是以中央為主導的財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