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維度精準發力 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
- 發布時間:2023-02-01 13:35:01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1月29日電(記者王鏡榕)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講話時強調,中國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毫不動搖地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要保護競爭,反對壟斷,保護產權,全面弘揚企業家精神。
實踐證明,民營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就業、財政稅收、科技創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統計顯示,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0%,民營企業撐起外貿總值的一半左右,民營上市公司數量突破3000家,民營經濟對國家的稅收貢獻近60%、就業貢獻超過80%。
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潛能。”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琪延告訴記者,要放水養魚,降稅減費。特別是認真落實好大規模、階段性、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為廣大市場主體減輕負擔,讓市場主體輕松前行,才能給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堅持“雙輪驅動”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實現科學技術化,把科學原理,通過技術方式,長入產品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實現自主可控技術創新,加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
“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是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要突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角色,有效激發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活力,提升產業科技創新的民營企業貢獻。”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司增綽近期調研發現,科技創新能力比較強的民營企業能夠抵御住經濟不確定性風險,在經濟下行和新冠疫情中保護住企業生命或保持企業成長。他告訴記者,具備創新能力的科技型民營企業在面對供應鏈突然中斷和市場客戶的突發需求時往往響應迅速及時精準。
“新冠疫情發生三年來,對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產生了重大影響,原有的供應鏈無法正常運轉。在2022年3月份,因受新冠疫情持續影響,一種進口零部件無法正常交貨,交貨期達到了9個月以上,如果不能及時采購到貨,就會影響到企業整機產品的生產下線交付。”司增綽在調研中了解到,某民營科技企業在接到客戶的需求信息后,立即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研發攻關,經過嚴謹細致分析論證、制定技術方案、產品試制驗證、產品正樣量產等一系列過程,在兩個月內就拿出來完全替代進口零部件的產品,有力地保障了國內相關企業的正常生產。而且,該企業研發的零部件產品使用壽命遠超同樣的進口零部件。某民營企業,生產農用三輪車,在農用三輪車市場飽和及競爭比較激烈的環境下,依靠自身科技創新能力開發環保汽車裝備,開拓環保汽車市場,實現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司增綽強調,這些案例說明科技創新能力比較強的民營企業能夠應對得了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斷風險。
精準施策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在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日前表示,將從深入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加大對民營企業紓困幫扶力度、強化民營企業產權保護和抓好民營經濟先進地方示范帶動五個方面著力解決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潛能。要調整產業結構。不僅實現三次產業的優化升級,最重要的是調整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王琪延告訴記者,如,房地產升級、新基建投資、文化旅游產業優化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著力恢復和擴大消費,實現充分就業,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全面促進消費提質升級。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有序推進“十四五”規劃的重大工程實施,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有效擴大內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大力度穩定國際貿易。面對新形勢新特點,立足高質量發展,積極發揮“走出去”的能動性,持續發揮政策組合拳的優勢,抓住有利機遇乘勢而上。
司增綽認為,激發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力,拓展我國制造業成長新空間,可從五維度精準發力:一是政府投入科技創新風險投資資金,引導城市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平臺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投資活動。二是政府制定鼓勵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投入的稅收優惠或稅收減免政策,鼓勵民營企業把利潤收入更大比例地投入到科技創新活動。三是積極對外開放,引入國際上著名的理工科大學和科研機構在我國建設分校、分部或分中心,匯聚全球創新要素,推進高層次的產業國際合作,為民營企業打造最大范圍的科技創新平臺,提供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四是構建高效的產業科技創新生態,以企業為主導,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各方力量,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緊密融合,以集群式創新實現高水平產業創新,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培育營養富足的科技創新生態。五是建設居住適宜、創業空間廣、就業機會多、個人發展空間大、子女教育無憂的富足型城市,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吸納各層次人才創造有吸引力的城市環境、經濟、社會多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