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要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作用
- 發布時間:2023-01-30 08:39:12
- 來源:中宏網
無論是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六穩”,還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三穩”。唯有穩就業穩居其中。只有穩增長(其中包括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才能穩就業、穩物價。
解決就業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謀劃,離不開頂層設計,絕對不能各個部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需要徹底打通,無界合作。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五大政策組合,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業政策就包括在宏觀政策里面,要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機結合。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和這五大政策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穩就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經歷三年疫情,現在總量性就業問題又大于了結構性就業問題,而且這兩者相互交織。要摒棄機械思維,樹立系統觀念,通過多元主體共同合作,更好地促進就業問題的解決。
2022年12月21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部署持續做好穩就業保民生,兜牢民生底線。會議指出,要抓實穩就業保民生。突出保市場主體穩就業,落實助企紓困舉措。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營企業、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推動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各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用“56789”來概括,這就是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2%以上的企業數量。截至2021年底,我國民營企業已經達到4457.5萬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整體規模和質量也都有了明顯提高。
2022年11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因此同時城鎮就業人員為4.68億,我們可以輕松估計目前社會上的失業人員為2829萬;2018年11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現在大約在過去2241萬人失業的基礎上增加了接近600萬人,現在看來勞動力需求側問題較大。好在現在退休的大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供給側的壓力有所緩解。目前,國有單位就業規模大約為4000萬,按每年四十分之一退休;每年國有單位只能提供大約100萬多一點的更新就業。既然民營經濟吸納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那么穩就業就必須集中力量抓大頭,因此鞏固和發展民營經濟刻不容緩。
毫不動搖地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這是長久之策,不是權宜之計。”黨的二十大報告里面還就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作出許多新的重大論述,為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標志著我國民營經濟將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同志不僅在政策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也有很多戰略上的真知灼見。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這些話溫暖了在場還有不在場的民營企業家的心。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兩個毫不動搖”。還有“兩個健康”,即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已經成為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統戰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著力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如何發展壯大民營企業,不能大而化之,必須需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比如大型民營企業如何發展壯大?中型民營企業如何發展壯大?小微民營企業如何發展壯大?各自遇到的瓶頸和訴求是不一樣的,不能一種藥治百病,必須分類診斷,對癥下藥。
針對部分民營企業心態不穩,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用意即強調通過制度和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進一步落實國企民企的平等對待,加強對民企的權益保障。現在也在起草文件。在法律上,要為民營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法律基礎,全面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在制度上,要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針對不少民營企業面臨的現實困難,比如融資難融資貴、原材料成本和經營成本上漲等壓力,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支持,是為了要進一步為民營經濟發展疏通堵點。現在繼續完善政策的落地性和有效度,就是要進一步增加民營企業的認可度。在政策上,要從“缺技術、缺資金、缺底氣”問題著手,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領域建設等。
要解決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上述現實問題,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優化和改善民營經濟的營商環境。我們需要特別關注世界銀行最新的宜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世界銀行宜商環境評價致力于推動當地經濟改革,改善營商環境,降低制度交易成本。為政府、社會、企業和其他機構的知識共享和政策對話鋪架橋梁。
2023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很多,但是希望和機遇也很大。回望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什么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都是這樣。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2023年我們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的穩就業作用,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要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要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要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作者:楊宜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