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 發布時間:2023-01-11 08:53:21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1月8日電(記者 王鏡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收入分配的制度改革,關系到老百姓切實的利益獲得,也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人民日報》近日刊發寧吉喆署名文章《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文章強調,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要在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
直面實現共同富裕的三大時代挑戰
“新時代共同富裕要立足于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等特征,需要直面實現共同富裕的三大時代挑戰。”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高級研究員何青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指出,在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經濟在2023年將穩步增長,隨著統籌疫情防控與促經濟發展的各項利好政策出臺,市場信心和投資熱情將持續回暖,解決好城鄉之間、東西部地區之間和不同行業之間結構失衡問題至關重要。
“相對貧困和兩極分化現象背后的分配問題突出,收入性分配和資產性分配在不同群體間分化明顯,代際性分配固化,均制約著共同富裕的實現。”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蔣東明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指出,社會公共物品和服務供給的人均覆蓋率較低,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稀少,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公共品提供精確度較低、資源浪費較多等問題。總而言之,要緊抓經濟發展做大蛋糕,同時圍繞收入分配和社會調節分配好蛋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何青指出,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是凝心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從而提高居民收入。具體而言,提升居民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因此要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通過現代數據信息手段提高勞動力供需匹配效率,積極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經濟在創造財富、提供就業、創新創業中的重要作用。
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設計與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的調節力度,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何青告訴記者,實現共同富裕依賴于分配制度的合理設計。初次分配的效率由要素市場機制決定,要積極探索通過土地和資本的市場機制來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同時完善資本市場制度構建,充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而再分配兼顧公平與效率,不僅要縮小初次收入分配差距和貧富差距代際傳遞,還要健全稅收體系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人群稅收負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總而言之,合理公平的制度設計和法律保障,將切實保證效率和公平。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標準也在不斷提升,實現共同富裕也是在處理好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中讓人民獲得幸福感和歸屬感。”蔣東明認為,現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舉措,將以縮小區域和城鄉之間的多重差距作為主要目標,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增強區域間和城鄉間協調發展,基于比較優勢開展產業合作,充分借助普惠金融為落后地區提供金融支持,通過對口幫扶等形式培育新的增長點。第二,加速城鄉間要素流動與融合,培育農村地區獨立發展的能力,切實保障公共服務質量、教育醫療資源在城鄉之間符合統一標準,使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第三,積極探索三次分配的有效實現模式,引導優質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并參與公益慈善事業,通過大數據挖掘實現共同富裕的深層需求,借助新媒體傳遞發展正能量,提振信心、激發動力。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何青告訴記者,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團結奮斗中,必將以堅持不懈之信念、循序漸進之過程,努力探索平衡發展之規律,實干創未來,將共同富裕的盛世宏圖變成美好現實。